在线
询价
在线
QQ
在线QQ服务时间:9:00-17:30
关注
微信
客服
热线
400-820-0586
客服服务热线
发布时间:2020-04-03 10:12
文章摘要:中药既是药品,又是市场流通、交换和经营中的商品。
中药既是药品,又是市场流通、交换和经营中的商品。另一方面,中药还具有农产品的特征,地理、气候、土壤、环境、种质种苗、种植、采收、加工、储藏等因素和环节都会对其生产造成影响,导致质量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药品属性上,是疗效的不同;体现在商品属性上,是价格的不同。因此,在中药市场交易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以商品规格为代表的等级划分,并成为控制中药质量,执行等价交换,按质论价的重要依据。
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及种植方式和主产地的变迁,中药的形态特征、质量等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旧有的分级标准及质量评价方法逐渐失去了权威性和可靠性。因此,迫切需要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方法有机结合,开展中药质量等级评价研究,制定适合当前中药生产和商品交易实际的等级标准,以规范市场,提高质量,引导优质优价,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另一方面,分析技术的发展使中药分析水平显著提升,同时质量问题也逐渐凸显。药材掺伪增重染色,加工不当,外源性有害残留偏高等问题屡见不鲜。中成药原料以次充好,掺杂掺伪,低于处方量投料,擅自改变工艺等行业潜规则屡禁不止。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中药质量良莠不齐,产品优质优价难以体现,甚至价格成本倒挂,市场公平和公正受到冲击,严重影响产业健康发展。不及时发展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合格的劣药”甚至“合格的假药”还将长期混迹流通市场,威胁患者健康。
上述现象已经引起业界重视,中药质量等级研究已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的前沿热点和新兴领域,但相关综述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包括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在内的中药质量等级评价相关的标准和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以期为中药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1、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现状
1.1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定义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是目前中药质量等级的主要形式。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在中药材市场交易过程中形成,是评价中药材品质的外在标志,可作为衡量药材质量优劣的依据和标准。对不同质量的中药材,市场流通中分成了若干个交易品类,每个交易品类质量特性存在差异。中药材商品规格是在流通交易中形成的用于区分不同交易品类的“标准”,一个交易品类为一个规格。不同规格中药材质量之间可以有优劣之分,也可以无优劣之分。中药材的商品等级是在同一商品规格下,区分同一交易品种质量优劣的“标准”,一个交易品种为一个等级。不同等级之间质量存在差异,等级越高,中药材商品质量越好。
1.2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发展历程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自古就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步深化、完善,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新的内涵。有学者将中药材规格等级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期、初步形成期、深化认识期、成熟期、发展期、继承与转变期。早在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中就有关于中药材的规格等级的描述,记载有4种药材(犀角、螵蛸、柏脂、皂荚)的上、中、下等级及价格,2种药材(兰、赭石)按照品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规格,部分药材已经按照单一指标,如颜色、形状、粗细、气味、采收季节等划分,也出现以色泽与大小、色泽与采收时间等多指标划分,反映出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萌芽。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形成初期,该时期奠定了药材规格等级划分的框架,具体表现:
(1)药材以品种区分规格;
(2)重视不同产区的药材品质差异,以产地区分规格;
(3)规格下以颜色、大小、质地、气味等形状特征划分等级优劣;
(4)以功效作为区分不同规格等级药材的最高评价指标。宋朝至清朝进入深化认识期和成熟期,随着对中药品质的进一步认识,以及中药材产地的扩大、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中药规格等级划分不断成熟,趋于统一化,形成公认的品种、产地、性状鉴别等方法。
药材规格等级划分的特点:
(1)药材种源与产地的扩大增加了药材规格;
(2)明确了道地药材,以临床药效选择优质产区;
(3)大宗类药材产地逐渐固定,形成较为统一的品质评价方法。
民国时期仍是中药规格等级的发展期,该时期的特点:
(1)道地药材基本定型;
(2)出现进口品和更多栽培品。
中药材规格等级在建国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受国家经济制度的影响比较大,为实现中药的国家统一管理,于1959年颁布了《三十八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1964年颁布了《五十四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198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下达了《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并简化了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主要依据药材大小划分等级,例如中药材大多以每公斤所含药材的支数或药材的长短划分等级,以适应国家统一购销。综上所述,中药材的规格等级演变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中药品质的认识与研究,随着人们对中药品质认识的深入,中药规格等级内容也有所转变;二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与经济因素对中药材规格等级的影响比较大,其通过影响中药材规格等,进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药的市场生产、流通等行为。
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后,部分已有的中药材规格等级开始与市场情况不相适应,市场自发形成了新的等级,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对指标成分要求逐步提高,导致市场对旧有的规格等级有所淡化,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出现了因基原不同,栽培品种不同,生产情况不同(如野生药材生境不同,野生与家种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过程不同(如产地加工方式不同,净选形成不同规格等级、干燥形成的不同规格,切制形成不同规格等级,分选产生不同规格等级,炮制产生不同规格等级)而形成的规格等级。有学者对安国、亳州、玉林、成都4个药材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依据主要分为6类:野生和栽培区;个头大小(粗细);性状(质地、颜色、形态);产地;加工方法;纯度。以上的6类划分依据可覆盖市场上90%的药材的规格等级。
1.3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概况
201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同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成立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技术研究中心”。为鼓励规范中药市场质量标准,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13号),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同年6月,正式开展中医药团体标准试点,在首批试点工作中,《200种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2016年7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药标准化项目正式启动,该中药标准化项目规划提出建立制定中药材等级标准,制定不同质量等级中药饮片产品辨识、检测技术和方法,建立中药饮片等级标准。这一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中药系列等级标准开始全面提升、完善。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共公示227项中药材规格等级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截止2019年4月,已发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编制通则》和225项《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团体标准。
该规格等级团体标准是对药材进行历代文献整理研究,市场调查,实地调查,经过系统整理而来。
新建的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由前言、正文、附录组成,正文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规格等级划分、要求,附录项下附有药材规格性状图、药材历史产区沿革、药材品质评价沿革。《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编制通则》指出,规格是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用于区分不同交易品类的依据,等级是在药材各规格下,用于区分药材品质的交易品种的依据。规格等级划分需遵循基于药典、基于市场、简单实用3个原则,即进行规格等级划分的药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相关规定;规格等级划分应结合药材商品的市场的实际情况,鼓励采用以质量为导向的规格等级划分,非质量相关的规格等级根据产地加工及交易所需划分,适当淡化等级观;在指标性成分难以全面准确反映药材质量、内在成分与传统性状划分之间规律尚不明确的情况下,采用市场便于掌握使用的性状鉴别等简单、方便、实用的方法进行规格等级的划分,但必要时可采用现代分析仪器等组织、分子、理化指标进行限定。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团体标准中药材规格等级划分进一步细分,相较于原有规格等级标准有所发展,规定了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细则,规格等级划分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中药材商品的市场流通。以板蓝根为例,对比《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与2018年12月3号发布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板蓝根》中板蓝根药材规格等级的规定发现,《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板蓝根无规格之分,等级划分为一等和二等,一等品和二等品性状共同点描述为:干货,头部略大,中间凹陷,边有柄痕,偶有分支;质实而脆,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纵皱纹;断面外部黄白色,中心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无苗茎、须根、杂质、虫蛀、霉变。不同点为:一等品根呈圆柱形,长17 cm以上,芦下2 cm,外直径1 cm以上,二等品呈圆柱形,芦下直径0.5 cm以上。《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板蓝根》中板蓝根分为选货和统货2个规格,两规格下均不分等级。选货与统货性状共同点描述为: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5~20 cm,直径0.5~1.5 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根头略膨大,可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无虫蛀、无霉变。不同点为:选货中部直径0.8 cm以上,长度10 cm以上,几乎不带根头;统货中部直径0.5~1.5 cm,长度5~20 cm,多带有根头。《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板蓝根药材不同等级的外观形状、质地、断面等描述相同,等级差异表现在药材的长度和芦下直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板蓝根》中板蓝根药材不同规格外观形状、色泽、质地、断面、气味等描述相同,规格差异表现在中部直径大小、长度、根头数目多少。
为规范北京市中药饮片价格管理,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也发布了《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饮片价格监管办法》(试行),制定了36种中药饮片优质优价等级规格,多以饮片直径和碎渣率作为区分的依据。对符合《优质规格》的饮片,可以按北京范围内饮片生产企业最高出厂价销售。仍以板蓝根为例,规定其优质优价代表规格为:呈圆形片;最小直径0.4 cm以上,碎渣不超过5%。
2、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伴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针对中药品质的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等级建立已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的前沿热点和新兴领域,相关文献按评价思路和指标分类,大致可以归为以下4种模式。
2.1 基于性状特征的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性状是划分中药材及饮片的规格等级的传统指标。基于性状特征的质量等级评价研究一般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基础上展开,通过本草考究、文献查阅、调查走访、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等,确立划分等级的指标。万燕晴等比较了黄芪的不同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发现不同等级标准之间的差异在于药材的长度和粗细程度;等级划分尺度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交易的混乱。周洁等通过测量39份不同商品等级的金银花样品的外观性状(每0.5 g花蕾数、每0.5 g开花率、褐变、霉变、花蕾长度、上部直径、中部直径和下部直径等),并用HPLC法测定其活性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4,5-二咖啡酰奎宁酸等),对外观性状指标和内在活性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每0.5 g开花率、杂质含量、花蕾长度、褐变、上部直径作为等级划分指标,综合几项指标的数值范围将金银花商品分为4类。石莉等测定了僵蚕蚕体长度、质量及直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各数据30%和70%为界,将僵蚕一等选货、二等选货及统货。一等选货:单体质量≥0.7 g,长度≥3.8 cm,直径≥0.6 cm;二等选货:0.5 g≤单体质量 < 0.7 g,3.3 cm≤长度小于3.8 cm,0.5 cm≤直径 < 0.6 cm;统货:不分大小。测定了样品中草酸铵、氨基酸、蛋白质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比较后发现,不同等级的僵蚕,含有的活性成分含量也存在差异。李婷等通过对连翘的历代本草考证与连翘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梳理,对65份连翘药材百果重、果柄残留率、开壳率以及果实直径和长度等外观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制定出新的连翘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并测定连翘中连翘酯苷A和连翘苷的含量,印证了其连翘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合理性。陈静等通过本草考究、文献调研、实地走访等,提出中药苦参饮片规格等级划分的基本路线:(1)明确药材来源、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等条件,控制药材品别和规格;(2)采集足够多批、多产地苦参药材,并在GMP饮片厂统一加工为合格饮片,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等级划分研究;(3)在传统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分析技术,量化苦参性状指标。
以性状特征为依据,对药材及饮片进行分级,其过程和结果有赖于等级制定人员的经验。Delphi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通过向专家进行函件或现场征询的调查方法,筛选行业有经验的专家,专家根据经验对样品等级独立评测,最后对评测的主要感官指标加以统计。具体实施流程是由组织者就所研究的问题设计调查表,并向专家征询,专家按照规定的程序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样品进行感官评价,最后形成专家集体判断结果。该法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特别适合各种经验评价指标体系的继承整理和规范化研究。鲍倩等采用Delphi法对广陈皮样品进行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气、油室,味,厚度,外表面颜色等是专家评判广陈皮的主要感官评价指标,且重要程度依次减弱。综合《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广陈皮的规格等级和专家评审结果,将广陈皮划分为3个等级,
一等:气香浓郁、醇厚,油室大、密集,味微辛、甘、不甚苦,厚度适中1~1.5 mm,颜色外表面棕褐色或棕紫色,内表面浅棕色,片张形状整齐3瓣;
二等:气清香浓郁,油室大、较密集,味微辛、微酸苦、稍麻舌,外表面黄棕或红棕色,内表面黄白色,片张形状整齐3瓣;
三等:气清香,油室小、稀疏,味微辛、微酸苦、稍麻舌,外表黄绿色或棕黄色,内表面类白色,片张形状整齐3瓣或不规则3瓣。王浩等采用Delphi法研究白术性状鉴别指标与白术商品等级的相关性,提出白术的商品等级与白术药材的横切面颜色、断面油点数量、断面颜色、菊花纹以及横切面的质地这5项指标有关,横断面油点数量多,横切面颜色较深,表面颜色较深,断面菊花纹明显,横断面质地坚硬,有蜂窝状孔的药材,质量等级更高。
传统的感官评价是中药品质鉴定的重要内容,但经验和主观性太强,难以客观化和标准化界定。电子鼻(气味指纹分析)技术可提供样品的整体信息,具有客观性、可靠性与可重复的优点,可为中药材的质量等级研究提供新的指标。陈林等采用电子鼻技术分析不同等级川芎药材的挥发性组分,并对药材品质加以评价;结果显示同一产地不同等级川芎挥发性组分整体性质接近,难以区分,但与等外级芎苓子区别明显,表明电子鼻可以用于区分同一产地川芎药材与等外级芎苓子。邹慧琴等发现电子鼻可实现对苍术药材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及白术不同炮制规格配方颗粒的定性识别,在区分药材产地、品种,评价药材及中成药质量优劣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电子鼻技术仍在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气味、内在质量与电子鼻信号的相关性,实现三者之间的精确转换,保证该方法的科学性。
2.2 化学分析方法在质量等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分析用于质量等级评价研究具有客观、准确、可操作性强等优点。通过测定不同规格等级药材中有效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化学成分与已有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既可对现有规格等级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又可建立新的划分指标和标准。
部分药材化学成分含量与商品等级相关。张健平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等级川芎饮片中阿魏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一级川芎饮片的阿魏酸含量均高于统货,《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川芎饮片等级划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雷有成等研究天麻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含量与《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天麻商品规格等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一、二等天麻中多糖含量显著高于三、四等,表明天麻商品规格等级越高,多糖含量越高,天麻规格等级与多糖含量质量评价结果相符。龚伟等采用灰度关联法分析不同市场品种、规格的鹿茸药材中氨基酸类、多胺类、核苷类、胆固醇类、磷脂类成分等主要成分含量,以相对关联度表示样品的品质,相对关联度越高,品质越佳;结果表明,梅花鹿二杠蜡片、梅花鹿二杠二茬蜡片、梅花鹿三岔蜡片、马鹿莲花蜡片品质较好,基于灰度关联法的主成分含量质量评价方法与传统认为的蜡片品质好的结论一致。景晓琦等对市场上不同商品规格等级的远志药材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商品规格等级的远志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结果表明传统的“辨状论质”经验划分远志药材规格等级有一定合理性
部分药材化学成分含量与商品规格等级相关性较弱。杜伟锋等测定了不同等级的白芍药材中3个有效成分的含量,发现儿茶素、芍药内酯苷的含量与《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规定的等级之间无规律性,芍药苷在六等品药材中含量最高,远高于一等品药材中芍药苷的含量,白芍中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含量与已有商品规格等级不呈相关性。王媛媛等收集了市场自发形成的不同级别的远志药材,测定3,6’二芥子酰基蔗糖、细叶远志皂苷、远志酮Ⅲ、远志酸和远志皂苷元的含量,发现3,6’-二芥子酰基蔗糖与细叶远志皂苷含量在一、二、三等级样品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四等品差异较大;各等级样品中的远志酮Ⅲ、远志酸及远志皂苷元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王伽伯等分析了34批不同商品规格等级的大黄药材中5种游离蒽醌(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及指纹图谱的差异,发现蒽醌含量与商品规格等级相关性不强,指纹图谱能区分不同产地的样品,不能区分同一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等级的大黄药材。王振恒等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将南五味子分为3个商品等级,采用UPLC法测定五味子酯甲含量,结果表明二等品中五味子酯甲含量最高,三等品、一等品中含量较低,等级与五味子酯甲的含量不成正相关关系。彭芳等测定了肉苁蓉样品的鲜重、长度、顶粗、茎粗4个外观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后,将肉苁蓉分为3个等级,一级:鲜重≥928.80 g,长度=50.64 cm,茎粗≥19.34 cm,顶粗≥10.34 cm;二级:533.96 g≤鲜重 < 928.80 g,46.82 cm≤长度 < 50.64 cm,14.86 cm < 茎粗 < 19.34 cm,9.08 cm≤顶粗 < 10.34 cm;三级:鲜重 < 533.96 g,长度 < 46.82 cm,茎粗 < 14.86 cm,顶粗 < 9.08 cm。采用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类和多糖含量,分析其与已划分的等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三级肉苁蓉样品中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含量明显高于一级肉苁蓉样品,其他成分含量在3个等级之间无明显差异。
化学分析可为中药质量等级评价提供科学指标。张南平等测定人参和西洋参中人参皂苷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其与市场商品等级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人参样品色谱中8号峰与人参皂苷Re峰的峰面积比值与药材栽培时间呈正相关,人参生长时间越长规格等级越高,因此8号峰与人参皂苷Re峰的峰面积比值与规格等级存在相关性,8号峰与人参皂苷Re峰可用于判断人参的商品等级;而西洋参则不存在上述明显的相关关系。刘芳等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等级玄参药材中肉桂酸的含量,发现同一产地玄参药材中肉桂酸的含量与《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划分等级相关性不强。拟定了新的玄参药材等级标准,增加肉桂酸含量指标,根据肉桂酸的含量高低分为3个等级:一等品:含量 > 0.04%;二等品:0.025%≤含量≤0.04%;三等品:0.015%≤含量 < 0.025%;不合格:含量 < 0.015%。吕秋菊等测定了市场上不同商品等级的延胡索药材中原阿片碱、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分析延胡索药材块茎直径大小与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发现等级越高,块茎直径越大,醇出物、原阿片碱、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量随着等级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以直径大小划分延胡索等级的方法还有待商榷。
2.3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在质量等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活性测定是衡量药品内在质量的“黄金标准”,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应用于中药质量等级研究可提供与临床疗效相关的评价依据。山丽梅等探讨三七止血活性与市场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与商品规格划分无相关性,价格低廉的无数头三七止血效果最好,价格昂贵的13头及20头三七止血活性并非最佳。陈虹宇等比较了市场上不同商品等级的羌活的镇痛、抗炎作用的差异,发现蚕羌的镇痛、抗炎作用最强,与传统经验划分的羌活规格等级标准相符。楚笑辉等测定了市场上不同商品等级的枸杞子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以果粒大小划分的枸杞子的商品等级与抗氧化活性无明确的对应关系,说明现行枸杞子商品等级划分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提出可基于生物效价划分枸杞子质量等级。张学儒等基于泻下药效模型和生物热力学2种方法,比较了不同商品规格等级大黄药材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按《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划分的不同等级大黄药材之间,生物效价差别较大,效价分布较宽,效价的高低与等级并没有相关性,建议引入效价等级的概念,重新修订药材等级标准。
2.4 基于综合分析的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综合分析模式,采用多种方法对中药的质量等级进行全面评价,最终多项指标并行划分等级;或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将多项指标整合为1个复合指数划分等级。
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含量和生物测定结果可互为补充,为中药质量等级评价提供更全面的依据。部分文献结合性状特征与化学成分含量或生物活性,对中药材或饮片进行等级划分,依据见表 1。
汪萌等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电子鼻仿生技术测定不同等级云南春七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的含量,发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指标的总含量从一等品至十三等品整体依次降低,指标成分含量与等级划分相符,等级越高,指标成分含量越高。电子鼻数据显示将13个等级云南春七样品归为3个大类,气味识别数据与高效液相法含量结果有关联性。以上结果表明,含量测定与气味识别能够共同用于三七质量评价,互为补充。
将多项指标整合为1个复合指数,对中药质量等级进行划分,结果判断更加简便、直观,但需要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蒋舜媛等分析了不同市场羌活等级药材性状、质地、颜色等商品性状与羌活醇、异欧前胡素及挥发油等化学指标,根据羌活醇、异欧前胡素、阿魏酸以及挥发油含量建立羌活药材质量判别函数HQI,HQI=0.747CNot+3.319CIso+12.282CFea+0.622COil-4.800(CNot、CIso、CFea、COil分别为羌活醇、异欧前胡素、阿魏酸以及挥发油含量,-4.800为常数),据此划分同规格羌活药材质量等级由高至低顺序为蚕羌、大头羌、条羌。熊吟等提出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和生物效应检测构建中药效应成分指数,并以黄连为例,构建了黄连效应指数,黄连效应指数与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等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引起的抗菌效应有关,结果表明“效应成分指数”与抗菌效应呈正相关关系,能表征黄连药效活性。张定堃等以附子为例,结合药材大小性状规格及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化学成分含量,生物毒性等生物评价结果,采用三角形面积法对性状、化学、生物3个维度的数据进行集成处理,得到不同批次样品三角形面积数值,建立品质综合常数IQI计算公式:IQI=Si/0.866(Si为各批次样品的面积,0.866为最大面积值)。基于品质综合常数评价附子质量,质量由高至低顺序依次为江油附子、汉中附子、布拖附子、安县附子,巍山附子质量与布拖附子质量相当。
中药质量常数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一种复合指数,定义为单位中药中成分的质量与其厚度平方的比值。质量常数越大,等级越高。质量常数综合性状特征指标和化学指标,适用于形状规则的中药饮片的等级划分,不同形状的中药饮片,质量常数模型不同。多指标质控的中药饮片,不同指标含量差异大,权重不合理,质量常数评价结果易出现偏离。因此提出了相对质量常数。相对质量常数为各指标成分质量常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限量值之比的求和,将权重引入不同指标,解决了等级评价结果的偏离问题。更进一步提出了复合质量常数,除考察饮片中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外,增加了挥发油、浸出物等指标,评价更加全面。常数指标方法的难点在于建立合适的模型,指标模型应与中药饮片的内在质量相关。邓哲等测量黄芩饮片的厚度、质量等外观参数和黄芩苷的含量,建立黄芩饮片质量常数,根据质量的大小将收集的黄芩饮片分为3个等级:一级,质量常数≥0.39;二级,0.24≤质量常数 < 0.39;三级,质量常数 < 0.24。夏成凯等测定牡丹皮的厚度、长度等外观参数与丹皮酚、芍药苷等含量,建立了牡丹皮标准圆柱体的质量分数,将牡丹皮药材分为3个等级:一级,质量常数≥1.56;二级,1.12≤质量常数 < 1.56;三级,质量常数 < 1.12。邓哲等结合甘草饮片厚度、质量及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建立甘草饮片质量常数及相对质量常数,将甘草饮片分为3个等级:一级,相对质量常数≥9.19;二级,5.75≤相对质量常数 < 9.19;三级,相对质量常数 < 5.75。邓哲等测定黄柏饮片厚度、质量、盐酸小檗碱和盐酸黄柏碱含量,建立黄柏饮片相对质量常数,根据相对质量常数黄柏饮片分为3个等级:一级,相对质量常数≥0.77;二级,0.48≤相对质量常数 < 0.77;三级,相对质量常数 < 0.48。曹雪等通过增加挥发油、浸出物等指标,构建了北柴胡饮片的复合质量常数,并根据复合质量常数将北柴胡饮片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复合质量常数≥7.871;二级,5.602≤复合质量常数 < 7.871;三级,复合质量常数 < 5.602。
3、中成药的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中成药多以粉末或提取物成药,性状特征在其质量评价中的作用被削弱,目前中成药的质量等级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鲜见报道。邹华彬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指纹峰频率的中药内禀品质等级数理理论,构建品种的品质函数q=q(f1,f2,f3,…,fi),其中fi为样品中每一指纹峰出现的频率,fi值越高,表明该指纹峰出现的频率越高,该指纹峰代表的分子或者分子结构就越能代表样品的品质特性。频率较高的指纹峰群可以反映并表示中药的品质特性。指纹峰的频率变化范围可用频率尺度f≥`f+xSf表示,其中f为指纹峰频率,`f是指纹图谱中所有指纹峰的平均频率,Sf是指纹图谱中所有指纹峰频率的标准偏差,-3≤x≤3。品质函数随fi波动发生变化,依据品质函数的范围频率等级将指纹峰初步划分为优、良、中级、合格不同的品质等级:优级频率分布范围为f≥`f+Sf(f优);良级频率分布范围为f≥`f+0.5Sf(f良);中级频率分布范围为f≥`f(f中);合格频率分布范围为f≥`f-0.5Sf(f合格)。样品的指纹峰群按等级划分为:优级(F1)=f优;良级(F2)=f良+f优;中级(F3)=f中+f良+f优。指纹图谱相似度(Pg)为某样品的某等级频率峰数与该类样品的总等级频率峰数的比值,如优级指纹图谱相似度为样品的优级频率峰数与该类样品的总优级频率峰数的比值。中药品质为优级、良级、中级、合格划分标准对应为:优级Pg≥61%,良级Pg≥61%,中级Pg≥61%,合格Pg≥61%。各等级判别范围进一步细分,Pg=61%~80%为-,Pg=81%~100%为+。据此,可以将样品划分为优、良、中、合格4个等级。按照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对22批十全大补丸进行了精确品质分级,结果显示20批样品优级指纹相似度在81%~100%,被判为优级+,2批样品优级指纹相似度在61%~80%,被判为优级-。
针对中成药标准大部分难以真实反映质量优劣,造成产品价格成本倒挂、良莠不齐的现状,聂黎行等首次提出了中药对照制剂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成药质量等级评价研究。中药对照制剂作为药品标准物质的新形式,系指采用道地、优质、规范加工的原料药材(饮片)和辅料,严格按照制法和生产工艺规程,并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备的实物对照,主要用于中成药的质量控制,评价产品投料的真实性(是否投正确的原料)和投料量的可靠性(是否按处方量投料)。中药对照制剂应用于中药质量等级评价具有如下优势:(1)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复杂,中药对照制剂可以同时对多个组分进行控制,为建立更加全面、完善的质量评价模式提供参照,体现了中药整体质量控制的思想。(2)中成药一般为复方,处方药味在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可能会相互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无法重现。中药对照制剂按照和中成药相同的处方、制法研制,能够体现中成药的“配伍环境”和“化学轮廓”,其色谱行为与实际样品更加一致,当其用于鉴别时,可弥补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与药品斑点/色谱峰以及背景差异较大的问题,能够有效避免误判,提高方法的准确性和专属性。(3)以中药对照制剂作为标准物质随行生成指纹图谱辅助或代替对照指纹图谱,对中药复方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可消除因仪器和色谱柱等实验条件不同引入的误差,同时解决无对照指纹/特征图谱不能拟合的问题,提高方法的重现性。(4)中药对照制剂可以在含量测定中作为随行对照,在不同色谱柱、不同仪器及不同实验室条件下比替代对照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保证了色谱峰指认的准确性。(5)中药对照制剂可以提供组分转移率等关键信息,为等级标准限度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其研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中药材原料质量的变化也给其研制尤其是换批研制带来了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发展制备和标定技术,确保其可准确地表征与传递相应中成药品种的质量特征。课题组以牛黄清胃丸、沉香化气丸、抗宫炎片、通窍鼻炎片、复方丹参片5个品种为模式药物,研究中成药质量等级评价新模式。以牛黄清胃丸为例进行说明:选择优质、地道的原料,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处方量和制法,在GMP车间以中试规模制备了牛黄清胃丸对照制剂;采用显微、TLC、ICP-MS、UPLC、GC、GC-MS/MS等技术,开发了性状、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均匀性、稳定性等标定项目和方法,对其进行标定,为牛黄清胃丸的等级评价提供了实物对照;根据外源性污染风险排查结果,采用ICP-MS法建立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方法;采用显微和薄层技术,实现了17个药味的全处方鉴别,消除质控盲区;在建立全处方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将足量优质原料投料、规范生产的对照制剂引入具有半定量功能的薄层鉴别,可以根据样品和对照制剂色谱中,与对照品或者对照药材对应斑点大小的差异,对18个厂家的49批次样品进行等级初步评价;以对照制剂为实物对照,建立了UPLC指纹图谱方法,同时控制多个药味的投料质量。分别采用ICP-MS、GC和UPLC法建立了9个药味的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以对照制剂含量和关键成分转移率为参考,制订等级限度标准,甄别“按GMP要求生产的放心药”和“应付标准检验生产的合格药”;最终根据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结果,拟定了牛黄清胃丸质量等级标准(草案),设置了一、二等制剂的限度(另文发表)。
4、现有的质量等级标准
2018年7月20日,中国中药协会发布了《西红花质量等级》团体标准。该标准由上海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官网登录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西红花事业部共同起草编制,并于2018年10月20日起实施。标准包括前言、正文、附录、编制说明等项目,正文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等项目,附录附有含量测定方法、对照品信息、相关色谱图等资料性附录。有别于传统的以大小、粗细、质量、外观等指标来区分优劣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西红花质量等级》团体标准旨在采用现代化分析技术手段明确影响西红花质量的化学物质群,建立全面的西红花药材质量控制体系及质量等级区分方法,制定西红花等级团体标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西红花项下规定以西红花苷中含量较大的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Ⅱ作为西红花的质量评价指标,对西红花中苦番红花素没有规定。《西红花质量等级》团体标准的起草团队在研究中发现,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Ⅱ虽然是西红花药材中含量测定的指标性成分,但是并不是西红花药材中的特征性成分,在玄参科植物橘色毛蕊花及茜草科植物栀子中也存在,且含量较高。苦番红花素是西红花中特征性成分且含量较高,可将其作为表征西红花成分的专属化学标志物。经过系统调研,收集国内外各主要产地多批次样品,研究不同产地及不同储存条件下西红花苷-Ⅰ、西红花-Ⅱ和苦番红花素含量及变化规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的基础上,制定了质量等级标准。《西红花质量等级》团体标准是行业内第1个以“质量等级”区分药材“商品规格”的标准,对于中药行业的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5、结论和展望
与化学药品不同,中药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同时作用的特点,其质量也受到基原、产地、种植加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的手段难以准确地对其质量进行分级,应综合考量优劣样品在性状特征、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最终选用能够体现质量差异的方法和指标。
在建立质量等级评价标准时,应首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当前中药流通环节商品的实际情况,以质量为导向,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格等级划分。团体和行业标准具有制订周期短,执行条件灵活,业界反馈快速等特点,可与国家标准形成优势互补,是中药质量等级标准的重点发展领域。与所有标准一样,中药质量等级标准也应结合中药质量控制的学科发展和中药商品市场的变化,不定期地修订、完善,以便更好地为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指导。国家优质优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是提高中药质量等级标准影响力和确保其实施力度的重要保证。
中药对照制剂作为药品标准物质的新形式,可为中成药的质量等级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但由于目前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等级标准匮乏,研究人员在选择优质原料制备中药对照制剂时,受到原料等级无据可依的掣肘。以药材质量等级标准为起点,支撑中药全产业链(药材、饮片、成药)的优质产品或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设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综上,目前中药等级质量评价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要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应用,还需要更具创新性的手段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来源:中药质量与安全